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就业优势的公办省二级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理念为“崇德尚技,博学精工”,致力于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下是该校的特色课程与就业优势的全面分析:
一、特色课程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了11个专业,涵盖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会计、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等。其中,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是温州市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
“1+1+1”课程模式
学校采用“1+1+1”课程模式,即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限定选修课程模块,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岗位素养的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与双师制
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推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还开发了活页式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推动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建设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与拓展课程
学校开设了木工、太空泥、米塑、编织、十字绣等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地方民间工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就业优势
高就业率与升学渠道
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升学率均超过96%,直接就业人数占比较高。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专升本的机会,并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合作。
校企合作与订单式培养
学校与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金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开设“人民电器班”、“德力西电气班”等现代学徒制班级,实现“入学即就业”。
技能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
学校注重学生技能证书的获取,提供1+X证书制度试点,学生可考取职业能力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和行业水平证书等。
区域经济对接
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为地方产业输送大量技术人才。
荣誉与社会认可
学校多次获得“浙江省文明学校”、“温州市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优质生源基地”。
三、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多样化的特色课程设置、紧密的校企合作、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及高效的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通过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的“1+1+1”课程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什么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的“1+1+1”课程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课程体系构建:
学校与企业合作,结合机电专业特点,构建了选择性课程体系,形成了“1+1+1”课程体系,即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
核心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分为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
核心课程模块:
该模块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自选课程模块:
限定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设置,自由选修课程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
课程开发与共建:
学校组建了课程开发小组,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制定了机电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共同确定了核心课程内容。
教学模式: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包括认知实习、技能考证、适应性顶岗实习、生产性顶岗实习和就业性顶岗实习等五段式教学方式。
强调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的岗位就业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认知实习、技能考证、适应性顶岗实习、生产性顶岗实习和就业性顶岗实习。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通过文创校园塑造工匠精神,组建众创办公室,申报浙江省创新创业实验室,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团队入驻,开发双创课程,修订课程大纲,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合创团体培养专业技艺,践行“专业之技”,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品质。
考核评价:
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考核评价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1”阶段:基础课程领域和专业平台课程以网络平台考核为主。
第二个“1”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采取过程性和日常学习考核评价。
第三个“1”阶段: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训练模块通过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具体开展了哪些项目或活动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具体开展了以下项目或活动:
模拟创业场所建设:学校内设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的场所,帮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锻炼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平台。佑利模具班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班的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学校还与德力西电气、正泰集团等10余家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
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投入资金建设了智能工厂集成中心,德力西的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设计,模拟企业情境,为实现企业化情境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分析。
众创办公室和双创教师团队:学校组建了众创办公室,申报浙江省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双创教师团队,并邀请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组成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
学生创业团队:学校建立了“学生创业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生产加工创新研发,提升职业素养。
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合唱比赛等,全方位育人。还开展了“紫藤体艺节”活动,打造体育、美育、心育三位一体的阳光心理成长平台。
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学生志愿者团队定期探访敬老院,弘扬志愿者精神,参加公益活动上百次,志愿者达2000多人次。
技能竞赛和职业能力比赛:学校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比赛中,多个班级获得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21年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比赛中,多个班级获得市级二等奖。
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并开发了适合地区特色的校本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后的长期跟踪和支持措施有哪些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后的长期跟踪和支持措施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长效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培养,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
就业服务站和高校联盟:根据柳州市的就业促进行动方案,学校可能会参与在驻柳高校建设就业服务站,成立高校就业联盟,共同开发高质量用工岗位,共享就业、见习、实习岗位。这些措施有助于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长期的职业发展支持。
线上线下招聘会:学校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机会。这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不仅在毕业当年进行,还可以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支持。
“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通过建立全方位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就业帮扶。这种个性化服务有助于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持续的职业指导和支持。
校企合作共同体项目:学校积极申报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的校企合作共同体项目,并成功立项。这种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学校建有集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这些设施不仅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
技能考核体系:学校形成了完善的技能考核体系,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这种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也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提供了基础。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如何运作,有哪些成功案例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运作方式和成功案例如下:
1. 合作模式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三方共建产业学院: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共同共建“智能电气产业学院”,探索电气产业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招生即招工的产教一体模式。学校与德力西、人民、登高等多家知名电器企业合作,学生入学即进入企业实习,毕业后直接上岗。
双师团队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德力西派出岗位师资9名,定期到学校开展教学或参与教研活动,推行“全程导师”与“岗位导师”双导师制的课堂新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等企业合作,在德力西集团实训基地打造2条实训生产线,用于真实性生产实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2. 成功案例
德力西集团合作:学校与德力西集团共建智能电气产业学院,德力西派出岗位师资9名,定期到学校开展教学或参与教研活动。双方共同组建机电专业师资团队,推行“全程导师”与“岗位导师”双导师制的课堂新模式。学校在德力西集团实训基地打造了2条实训生产线,用于真实性生产实训。
正泰集团合作:学校与正泰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订单式培养:学校与德力西、人民、登高等多家知名电器企业合作,实行招生即招工的产教一体模式。2021年有130名学生通过订单培养模式进入企业实习。
创新创业实验室:2019年,学校的“乐智众创”创新创业实验室入围浙江省“三名工程”,展示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果。
3. 具体措施
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与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各主体的职责,实现学校选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工交替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学工交替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学工交替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化技术改革: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体验和成效。2021年5月,学校举办了校企合作校园招聘会,初步意向就业152人次。
4. 成效
学生就业率提升: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有45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订单培养人数达130人。
专业建设:学校的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A类名单。
社会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多方共建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双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提升学生技能证书获取方面的具体策略和成效是什么
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提升学生技能证书获取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策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的策略和成效:
具体策略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学校注重加强专业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定期进行专业更新升级,探索“书证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创新分类分层教学管理,助力人人出彩。
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长效机制,推动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深化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
创建三新课堂,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三新数字化教材,创新形式教法,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融合、模块化教学等新形式教法。
开展优质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特色教材研究,建设信息化教室。
推进“1+X”证书落地:
学校深入推进“1+X”证书落地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技能考核体系。
积极申报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的校企合作共同体项目,并成功立项。
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通过轮岗集训与专业零距离接触,建立了“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
与企业建立紧密产学合作关系,订单培养人数达130人。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2021年前三季度,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共完成3025人次,其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12人次。
举办技能节和比赛:
每年举办“联通杯”技能节,展示学生的技艺,培养工匠精神。
参加乐清市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专业技能比赛,展示学校在电子产品装配、平面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技能。
利用信息化技术:
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体验和成效。
在温州市中职教师“教学创新”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展示AI助手“豆包”辅助教学的创新实践。
成效
学生技能证书获取:
2021年前三季度,学校共完成3025人次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其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12人次。
通过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5月举办的校企合作校园招聘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52人次。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学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专业技能合格率,并积极开展1+X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和行业证书等考试。
通过举办技能节和比赛,学生在人文素养、体能才艺、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社会认可度提高:
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共同体,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的实训基地为乐清市乃至全市各领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广阔、更高层次的平台。